《过山车之星2》即将正式发售,本作相比于第一代有哪些新玩法和体验的优化呢,下面请看“lian1121”带来的《过山车之星2》试玩体验及新机制分享,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主要体验了一下生涯模式的教学关卡以及没有任何限制的沙盒模式,虽然试玩时间有限,但也能感受到本作与前作的区别和进步,下面我就来简单分享一下本次试玩的感受。
保持一流水准的建造系统《过山车之星》初代作品的建造系统在同类游戏中就有着一流水准,本次续作仍然保持了前作的精髓,在建造玩法上可以让玩家将自己的想象力发挥到极致。
在操作上,《过山车之星2》沿用了前作的UI风格,老玩家或者是玩过同类建造游戏的玩家可以快速上手,玩家常用的工具可以在屏幕下面很直观的看到,当玩家单击每个设施则可以在屏幕右侧弹出的窗口中对各项细节选项进行操作。
先来说说过山车的建造,本作首发自带了51款预设过山车,游戏初期玩家可以直接使用这些设计好的过山车放到你的游乐园中,然后再对过山车的细节进行修改。本作新增了复制功能,你可以对过山车的某节车厢进行装饰,然后将配置好的装饰复制到其他车厢。另外新增的“跌落轨道”和“切换轨道”也可以让过山车更加刺激。
我们知道前作的铺路系统一直不太好用,《过山车之星2》的道路系统也进行了大幅度优化。道路之间的连接更加丝滑,在铺设道路时玩家有多种工具可以选择,比如绘制、压印、笔刷等等,玩家可以在各种地形上更方便的连接各个设施。
另外,玩家在布局绿化时还可以使用植被笔刷,将植物一次性铺满一片区域,植物以及设施的大小也可自由调整,非常方便,给人一种在使用Photoshop的感觉。
全新的水上乐园《过山车之星2》的最大卖点就是加入了“水上乐园”的全新玩法,在生涯模式的第二关中,游戏会一边向玩家介绍基本操作一边指引玩家建设泳池、滑道、以及水上游乐设施。首先是建造泳池,你可以使用固定的图形工具,也可以使用钢笔工具绘制一个自定义泳池。紧接着就给泳池布置配套设施,包括日光椅、造浪机、更衣室、救生员、零售店等等,这些设施都可以提升游客的满意度。
完成泳池的基本建设后就可以给水上乐园建造我们的“水上过山车”——水上滑道设施了。大型滑道的复杂程度跟传统过山车也有的一拼,你同样可以调节它的刺激感、恐惧感、恶心感。滑道的种类有开放式、封闭式、半透明式,我们知道《过山车之星》初代可以以游客的第一视角体验过山车,本作依旧保留了这个功能,同时我们还可以以第一视角游玩水上滑道,本作在视觉效果上有了不小提升,包括水面光影、水花特效等,将镜头拉远也可以看到泳池波光粼粼的视觉效果,水上乐园的新玩法可以说让玩家体验到了更深度的沉浸感。
期待已久的经营玩法玩过前作或者同类建造游戏的玩家,可能多少会觉得《过山车之星》是一款强建造弱经营的游戏,甚至夸张点说更像是一款布景模拟器。而《过山车之星2》终于加强了我们期待已久的经营玩法。首先最直观的,就是水、电系统它终于来了。
玩家在布置某一个游乐设施后,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将设施连通电力。在本作中我们需要在游乐园中安置发电机,然后将各个发电机用线缆连接起来以覆盖整个游乐场地;游乐园中的泳池还需要配置水泵以及净水系统,以保证泳池的清洁。但水电系统连接起来并不复杂,线路成本也不高,并不会像《城市:天际线》那样需要玩家消耗很多精力去设计线路系统,这可能也是制作组考虑到这是首次加入线路布局,不想给玩家添加更多负担,甚至在沙盒模式中你可以完全关掉电路系统,像1代那样专注于游乐园建设。
在本作中,你还需要给各个设施配置工作人员,包括机械师、清洁员,并给他们配备休息室。为了游乐园的美观以及评分,你可能会将发电机安置在游乐园的边缘位置,但当游乐设施出现问题时,如果机械师离得太远则无法及时维修,这时你可以利用游戏中的区域划分功能,将不同工作人员指派到指定区域内工作,这样他们就可以更效率的完成工作。
《过山车之星2》中还新增了一个活动定序器功能,比如你可以将过山车设置成当游客冲到最高点时为游客放烟花,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游客满意度。另外,免费饮料+天价厕所的套路依旧好用。
总结总的来说,《过山车之星2》继承了一代复杂多样的建造系统,同时增加了水上乐园的新玩法,让玩家不仅可以爽建过山车,还把水上游乐园的全套设施呈现给了玩家,优化后的经营玩法也游戏的可玩性更进一步。
当然,在试玩中也感受到了一些不足,虽然游戏将教学指南做在了生涯模式中,但对于新玩家来说,上手起来仍然会有难度。比如生涯模式会要求玩家完成某些目标,但一些目标设置的比较隐晦,而且指引并不明显,还是需要玩家在界面中一个一个寻找,而且教学大部分只限于基础功能,比较深度的功能还是需要玩家自己摸索,整体来说游戏的学习成本还是比较高的。
但无论如何,如果你是建造模拟类游戏的爱好者,《过山车之星2》绝对是值得一玩的作品。本作将于11月6日登陆PS5、XSX|S和PC平台,喜欢的玩家可以关注一波。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家乐游戏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